教师风采

一 Cooperation

书香浸润校园 悦读点亮心灯 | 南粤工程“2+6+7”行动纪实暨第十六期读书分享会

书香浸润校园 悦读点亮心灯 | 南粤工程“2+6+7”行动纪实暨第十六期读书分享会

广东南粤技工学校 广东南粤技工学校
 2025年07月02日 17:22 广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隐秘的门扉,推开它,书香与雅意悄然相逢。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交流,中共广东南粤技工学校支部委员会组织公共基础教研组全体教师于6月30日周一下午14:00在厚德楼三楼党建会议室召开关于6月南粤工程“2+6+7”行动纪实暨第十六期读书分享会。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王晓春及全体公共基础组教师参加,本次会议由公共基础教研组组长王祥老师主持。

图片

公共基础教研组组长王祥主持

会议伊始,由王祥组长进行简要介绍本次读书分享会议程,而后由各位教师依次分享个人在本月所阅读的书籍,共同探讨书籍中的智慧与启示。黄宝莹老师分享《爱和自由》、黎秋文老师分享《爱的五种语言》、周焕珍老师分享《心安即是归处》、单泽坚老师分享《刻意学习》、陈洁老师分享《燕食记》、江予豪老师分享《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李凤玲老师分享《非暴力沟通》、李紫欣老师分享《沉思录》、凌帮老师分享《曾国藩家书》、王祥老师分享《从教走向学》,余诗平老师分享《愤怒的葡萄》及袁芷晴老师分享《被讨厌的勇气》。


黄宝莹老师分享


《爱与自由》



本书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的代表作。本书以爱和自由为的立足点,强调爱孩子要有科学的方法,即充分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收到爱的礼物。阅读完本书,黄宝莹老师表示这本书给她的最大启示是:教育不是塑造,而是陪伴成长。当我们学会用爱给予自由,用自由成全爱时,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让生命绽放。




黎秋文老师分享


《爱的五种语言》



本书提到爱的五种语言包括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黎秋文老师认为爱的五种语言在应用的过程中,还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形式上的变化。黎秋文老师强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实不单单是与学生沟通时需要如此,在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际交往中都蕴藏含着不同寻常的哲理。黎老师认为人们在说着不同的爱的语言以及人的情感信箱空了是导致无爱的原因,而深爱的答案是永远要说相同的爱语以及保持爱箱常满常新。




周焕珍老师分享


《心安即是归处》



本书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就的。本书汇集了先生晚年关于人生、读书、处世、行走、生死等主题的散文,这些文字洗尽铅华,却蕴含着一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正如先生所言:“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而他正是用这些文字,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灯。全书共五个部分,处处显现着季老先生的智慧,包括接纳不完美的生存智慧、减法生活的处世哲学、时间沉淀的认知智慧、知识分子的人格坚守、向死而生的终极智慧、文化交融的包容智慧等等。就如同书中所说的“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对于所拥有的一切,都视之为理所当然,然后拼命向外寻找幸福。”因此阅读完本书后,周焕珍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珍视拥有,而非被动承受失去的刺痛,才能真正修炼出感知幸福的能力,让生活的底色始终明亮。




陈洁老师分享


《燕食记》



本书是葛亮的代表作。《燕食记》沿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作者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记忆的载体、情感的纽带、文化认同的符号。书中展现出舌尖上的文化密码,永不褪色的工匠精神以及个人命运与手艺传承被时代巨浪裹挟的复杂面相。陈洁老师阅读完后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快节奏的今天,更需要慢下来,品味传统,尊重匠心,思考如何在变化中守护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人情、手艺、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单泽坚老师分享


《刻意学习》



作者Scalers在书中分享个人成长的理念,初期讲述用暴力破解成长问题——听话、照做、执行、别发挥;后期讲述在行动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价值,能用思路解决的问题,不要用技巧。单老师讲到刻意学习需要定义明确的目标,得到一定的反馈,保持注意力集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同时还讲到了拖延症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成长意味着做出决定并落地执行,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阻力、各种意外,需具备丰富的经验知识和坚强的意志等素质才能轻松克服这些问题。因此单老师认为我们要始终对变化保持敏锐性,落地执行才是王道。




江予豪老师分享


《每个孩子都

需要被看见》



加拿大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通过40余年研究发现: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这本书讲述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及时看见,回应孩子内心的需求、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给予孩子理解、力量与爱,让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激发他学会爱与被爱的能力,在成年时,形成健全成熟的自我,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江老师从本书中领悟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亲子关系不佳会导致同伴导向、叛逆、情感创伤、网络依恋、不成熟、无心学习等后果。书本也提供了解决之道:想办法吸引孩子的目光;给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东西;无条件的爱;为孩子确定方向。江予豪老师阅读完之后联系自己的教学生活,他表示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不仅仅是被父母看见,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看见学生。




李凤玲老师分享


《非暴力沟通》



本书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代表作。他首先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理念,接着详细阐述四个基本构成部分,再传授具体技巧,最后通过丰富案例让读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文中采用直白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内容易于理解且富有感染力。善于通过大量实例引导读者思考,将沟通技巧生动地展现于日常生活场景中。李凤玲老师阅读本书后,深刻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在个人感情和职场互动中,常受偏见和评判影响,无法真正倾听他人声音。本书不仅提供沟通技巧,更开启理解与关爱的窗户。通过学习,能改善与他人关系,深入理解自己。对于寻求自我提升的个人、希望改善沟通的团队,这本书都极具启发和帮助价值,值得反复研读、实践。




李紫欣老师分享


《沉思录》



本书是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著作。马可·奥勒留作为皇帝,身负沉重的责任,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他通过哲学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受到当时斯多葛派哲学的影响,书中强调理性、克制和顺应自然。本书对哲学、文学、宗教等领域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李紫欣老师阅读之后认为人要充分的自我反思、提高道德修养、顺应自然,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学会区分和接受,才能找到内心的平衡。生活并不完美,但可以选择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本书也激励她不断认识自我,努力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未来会遇到什么,她都将保持乐观和坚定,勇敢地迎接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凌帮老师分享


《曾国藩家书》



本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凌帮老师阅读完之后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感悟颇深,并且将这些理念引用到个人的家庭与工作当中,例如学习的时候,要以“涵泳”二字为求取学问的核心。交友时要贵雅量。齐家贵在兄弟和睦、行孝道、要勤俭。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王祥老师分享


《从教走向学:

在课堂上落实

核心素养》



本书由王易春精心撰写,是一本为一线教师量身打造,助力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实用指南。本书共设七章,从多维度深入剖析教学变革的关键路径。“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视角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易懂、可达成的学习目标;“从开展活动到任务驱动”指出设计具有挑战性、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核心任务,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究;“从使用教材到准备资源”倡导教师拓宽教学资源渠道,丰富教学内容;“从结果检测到过程评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评价,及时反馈与指导,促进学生持续进步。书中还穿插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为教师提供清晰的实践指引。王祥老师在阅读后认识到教学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深度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需求。教学设计应更具综合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这本书为他指明教学改进方向,他将持续践行书中理念,努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高效且富有活力的课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余诗平老师分享


《愤怒的葡萄



作者是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描绘了俄克拉荷马州农民因干旱、沙尘暴和银行压迫失去土地,被迫向西迁徙的悲惨历程。主人公汤姆·乔德一家因土地被银行收回,变卖家产购买破旧卡车,加入逃荒大军前往加州寻找“应许之地”,途中经历饥饿、死亡与剥削。乔德一家抵达加州后,发现当地农场主利用劳动力过剩压榨移民,他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劳作,最终意识到团结抗争才是出路。小说体现阶级压迫与反抗、土地与异化、集体主义等主题,标题中的“葡萄”从最初的丰收象征,最终化为被践踏的愤怒果实。余诗平老师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表示在最深的黑暗中,人性的微光反而更显珍贵。乔德一家被压榨,如同被挤压的葡萄,那辆破卡车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苦难,更是关于人类尊严的永恒寓言:尊严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人性深处那压不垮的坚韧、互助与抗争精神。被压迫的葡萄,终将在沉默中发酵成改变世界的酒。




袁芷晴老师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阐述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本书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是个体为证明现状合理性而选择性构建的记忆,提出“不是经历决定人生,而是人主动选择如何定义经历”的观点,该理论打破传统心理治疗的“追溯-治愈”模式,转向“目标-行动”导向,更聚焦当下可改变的因素。本书提到了课题分离原则,包括责任边界划分、拒绝认可欲求,袁芷晴老师阅读后提出要学会拒绝干涉他人课题和保护自己课题。本书还提到一个观点:“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袁芷晴老师提到现代人常因过度追求他人认可而陷入焦虑,而真正的价值感应来自自我接纳而非外部反馈。在阅读完本书后,袁芷晴老师指出自我价值不应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而应源于对自我接纳的深刻认知,如何活出自我才是真正需要负责的领域,要学会破除认可陷阱。我们要认清楚“自由选择=承担相应责任”,获得自由需要放弃“确定性幻觉”。






教师分享结束后,由王校进行会议总结,通过对每位教师的分享书目进行一一点评,并且分享个人近期阅读书目——《学“生”的故事》。本书作者林明进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六十年学“生”的体会,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学生、恩师、校长等感人肺腑的生命故事,帮助我们学“陌生”的知识、“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趣味、“生命”的价值、“求生”的力量。王校指出人的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都值得被珍惜。人生就是一本书,由自己书写,学“生”,就是学“生”的智慧。它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得有滋味、有情味、有兴味,活出自已的精彩。

王校在会上再次强调作为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师阅读的意义。第一,读书是教师提升自我、丰富内涵的途径,在AI时代,每位教师都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认识到AI的短板与白板,学会转变角色,由教转向学,提高精准提问能力、思辨创新能力与协助领导能力。第二,读书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的途径,教师要掌握四个“研究”——研究学生、研究社会、研究企业、研究课程,成为研究型教师。第三,读书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谨记自己的五个身份——教育者、授课者、学术者、研究者、实践者,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每个身份。第四,读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上行下效带动学生阅读,共同创造书香校园。王校对各位教师在提高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寄予厚望,愿每位教师都能砥砺前行,争创佳绩。

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运营管理 / 校新媒体中心

供稿 / 公共基础教研组

编辑 / 陈洁

图片拍摄 / 陈怡瑜

排版 发布/ 陈怡瑜

审核 / 王晓春



广东南粤技工学校唯一官方公众号

更多校园趣事

欢迎您积极投稿(一经采纳有神秘奖品哦)

投稿邮箱:455185461@qq.com

图文由©广东南粤技工学校新媒体中心 编辑整理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加入广东南粤技工学校



“在看”我吗?



< a href="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