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一半秋光,一半秋凉
今日秋分:一半秋光,一半秋凉
当晨露在草叶上凝结成霜,
当银杏叶悄悄染黄枝头,
当昼夜终于在此刻平分秋色
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
最具“平衡感”的日子
——秋分。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过了秋分,白天渐短、夜晚渐长,秋意也随之愈发浓烈。它像一位温柔的信使,告诉我们:盛夏的燥热已远,寒冬的凛冽尚迟,此刻的人间,正处在最舒服的“刚刚好”里。
一、秋分三候:
藏在时光里的自然密码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每一候都藏着大自然的细腻变化,读懂了这三候,才算真正读懂了秋分。
夏天里轰鸣的雷声,到了秋分便渐渐停歇。古人认为,雷是“阳盛而发”,秋分后阴气渐盛,阳气收敛,雷声自然也就“收工”了,天地间多了一份宁静。
天气转凉,那些藏在泥土、洞穴里的小虫,开始用细土封住洞口,像给自家“修了一道门”,为即将到来的冬眠做准备。这是生灵对季节的敬畏,也是生命的智慧。
秋分过后,降雨量减少,加上天气干燥,河流、湖泊的水量慢慢减少,一些沼泽、池塘甚至会逐渐干涸。但这份“涸”并非萧瑟,而是为来年的春水积蓄力量。
二、秋分习俗:
老祖宗留下的秋日仪式感
秋分不仅是自然的分界,更是充满烟火气的“节日”。那些流传千年的习俗,藏着中国人对秋天的热爱与珍视。
“春祭日,秋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后来祭月节逐渐移到中秋)。古人会在这一天设案摆上月饼、石榴、苹果等祭品,全家人对着月亮祈福,祈求平安顺遂。如今虽不常见大规模祭月,但中秋赏月的习俗,正是从秋分祭月演变而来。
在岭南地区,秋分有 “吃秋菜” 的习俗。这里的 “秋菜” 是一种野苋菜,当地人称之为“秋碧蒿”。秋分这天,村民们会结伴去田里采摘秋菜,回家后和鱼片一起煮汤,名曰“秋汤”。民间有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碗秋汤,不仅是对秋天的味觉纪念,更藏着对家人健康的期盼。
过去,秋分时节还有“送秋牛”的习俗。民间艺人会用黄纸做成“秋牛图”,上面印着当年的节气和农夫耕田的图案,然后挨家挨户送图,同时还会念一些吉祥话,比如“秋来稻谷香,家家粮满仓”,以此传递丰收的喜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三、秋分养生:
顺应时节,养好“秋气”
秋分时节,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人体容易出现“秋燥”“秋乏”等问题,养生要讲究“顺时而为”。
1. 饮食:多吃“润”的,少吃“燥”的
秋燥易伤肺,饮食上要以“滋阴润肺”为主。可以多吃梨、银耳、百合、蜂蜜等滋润的食物,比如煮一碗银耳百合莲子羹,或者用梨煮水喝,都能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的问题。同时要少吃辛辣、油炸的食物,比如辣椒、烧烤等,避免加重秋燥。
2. 穿衣:“春捂秋冻”,但别冻过头
“春捂秋冻”是老祖宗留下的养生经验,秋分时节适当“冻一冻”,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秋冻”也要讲究度,尤其是早晚温差大,出门时可以带一件薄外套,方便随时增减衣物。老人、小孩和体质较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3.作息:早睡早起,顺应“阴长阳消”
秋分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作息上要顺应这种变化,做到“早睡早起”。早睡能帮助身体收敛阳气,早起则能让身体顺应阳气的生发,缓解“秋乏”。早上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等,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增强体质。
四、秋分读诗:
把秋天的温柔,写进字里行间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爱把秋分写进诗里,那些诗句里的秋意,温柔了时光,也治愈了人心。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这是贾岛笔下的秋分,燕子即将南飞,秋天在此刻正式登场,简单一句,便勾勒出秋日的宁静。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这是谢逸笔下的秋分,秋风清爽,露水微凉,月亮皎洁,桂香飘远,满是秋日的诗意与浪漫。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这是李频笔下的秋分,秋分夜的月亮格外明亮,从沧海升起,慢慢照亮夜空,让人忍不住驻足凝望。
读着这些诗句,忽然发现:秋分的美,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份“一半一半”的平衡,一半温暖,一半清凉;一半丰收,一半宁静;一半喧嚣,一半诗意。
秋分是秋天的“中场休息”,
它像一个温柔的提醒:
别总是步履匆匆,
慢下来,
去看看窗外的落叶,
去闻闻路边的桂香,
去感受这“一半秋光,
一半秋凉”的美好。
愿你在这个秋分,
既能收获过往的美好,
也能积攒前行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遇见更多温柔与诗意。
运营管理 / 学校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 / 各网络平台、陈怡瑜
排版 / 陈怡瑜
审核 / 王晓春
投稿邮箱:3340826467@qq.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图文©由广东南粤技工学校新媒体中心 编辑整理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加入广东南粤技工学校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