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全国推普周 |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28届全国推普周 |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简称“推普周”)
今年9月15日至21日
第28届推普周如期而至
让我们一同走进推普周的世界
解锁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那些事
推普周的“前世今生”
从倡议到全民参与的26年
很多人好奇,推普周是如何诞生的?这要从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历程说起。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方言带来的沟通障碍逐渐凸显。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自此,推普周正式走进大众视野。
从1998年首届推普周的“推广普通话,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到如今第28届“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6年来,推普周的主题始终紧跟时代需求,内容也从最初的标语宣传、街头咨询,发展为如今覆盖校园、社区、乡村、企业的多元化活动。截至目前,推普周已成为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语言文字宣传活动,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设立推普周
不止是“说好一句话”
“我家乡的方言很有特色,为什么还要推广普通话?”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问。事实上,设立推普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非要“取代方言”,而是要在保留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搭建起更高效的沟通桥梁,其意义远超“语言交流”本身。
通用语言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我国有56个民族、130多种方言,当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用同一种通用语言交流时,能更快消除隔阂、增进理解,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落到实处。
必学推普知识
这些“语言规范”你 get了吗
推广普通话,不仅要“会说”,更要“说好、说规范”。在推普周期间,这些实用的推普知识,值得每个人学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其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全国范围内通用的语言。
误区一:平翘舌不分
比如把“吃饭(chī fàn)”说成“cī àn”,“上海(shàng hǎi)”说成“sàng hǎi”。其实分辨平翘舌有小技巧:大部分以“z、c、s”开头的字,如“资、次、思”,是平舌音;以“zh、ch、sh”开头的字,如“知、吃、师”,是翘舌音,日常可通过字典或拼音APP对照练习。
误区二:前后鼻音混淆
“朋友(péng you)”说成“pén you”,“认真(rèn zhēn)”说成“rèn zēn”,这是很多南方地区朋友的常见问题。记住:前鼻音(如an、en、in)发音时舌尖抵下齿背,后鼻音(如ang、eng、ing)发音时舌根后缩,多听多练就能掌握差异。
误区三:滥用网络用语、不规范字
比如把“同学”写成“童鞋”,“喜欢”写成“稀饭”,在日常交流中偶尔使用或许有趣,但在正式场合中,必须使用规范汉字,避免影响表达准确性。
根据相关规定,以下场景应当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戏曲、方言节目除外)、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用语(如银行、医院、车站)等。当然,在家庭交流、方言文化传承等场景中,方言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并非对立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更是民族的精神纽带。
第28届推普周虽只有7天,
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行动永不停歇。
在学校我们用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们打招呼,
用规范字写作业,
用清晰的表达分享生活点滴
每一次小小的努力,
都是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都是在让我们的沟通更有温度、
让我们的国家更有凝聚力。
运营管理 / 学校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 / 各网络平台
编辑排版 / 陈怡瑜
审定 / 王晓春
投稿邮箱:3340826467@qq.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图文©由广东南粤技工学校新媒体中心 编辑整理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加入广东南粤技工学校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