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白露:秋风起,白露生,人间至此渐微凉
二十四节气——白露:秋风起,白露生,人间至此渐微凉
“衰荷滚玉闪晶光,
一夜西风一夜凉”,
当清晨的草叶上凝结出第一颗晶莹的露珠,
当风里开始带着丝丝清爽的凉意,
我们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十五个节气——白露。
作为孟秋的结束、仲秋的开端,
白露不仅是季节更替的信号,
更藏着古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
以及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智慧。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
露凝而白”的诗意节气。
一、白露:为何“露白”?藏着自然的小秘密
白露的名字,源于古人对物候的精准观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夏季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温差拉大(通常可达10℃以上),夜间地面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便凝结成细小的水珠,附着在花草、树叶、田间的作物上。清晨时分,这些露珠在阳光下泛着洁白的光泽,“白露”便由此得名。
除了“露白”,白露还有三候,每一候都藏着秋天的生长节奏:
天气转凉,北方的鸿雁开始列队南飞,向着温暖的南方迁徙,开启一年一度的“长途旅行”。
曾在春天衔泥筑巢的玄鸟(燕子),也感知到秋意,纷纷启程返回南方,等待来年春日再归。
“羞”同“馐”,指美食。此时鸟类们开始忙着储存过冬的食物,山林间多了几分忙碌的生机,为寒冬做足准备。
二、白露习俗:老传统里的秋日仪式感
白露时节,各地流传着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季节的敬畏,更藏着对健康、丰收的美好期盼。
喝“白露茶”:秋凉里的一口甘醇
白露前后,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此时生长得更为旺盛,茶叶也积攒了足够的养分。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也没有夏茶的苦涩,反而多了几分醇厚的香气,入口甘润,回甘绵长。老茶客们常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泡上一壶白露茶,坐在庭院里听秋风,便是秋日里最惬意的时光。
吃“龙眼”:补身又“安神”
在福建福州等地,白露有吃龙眼的习俗。当地人认为,白露时节的龙眼最为饱满多汁,营养价值高,有“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的说法。此时的龙眼不仅可以直接鲜食,还能用来煮粥、煲汤,清甜可口,既能补充营养,又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是秋日里的“天然补品”。
“收清露”:古人的“养生智慧”
在古代,白露还有“收清露”的习俗。《本草纲目》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古人认为,白露时节的露水是“天地之精华”,清晨收集草木上的清露,用来泡茶、煮粥,甚至涂抹皮肤,有滋补养生、美容养颜的功效。虽然现代科学对“清露养生”的说法尚无定论,但这一习俗却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浪漫想象。
三、白露养生:“防秋燥、护脾胃”是关键
白露过后,天气逐渐干燥,昼夜温差加大,人体容易出现“秋燥”症状(如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白露养生要抓住“防燥、保暖、护脾胃”三个重点:
饮食:多吃“润”的食物,少吃“凉”的食物
防秋燥:可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既能缓解干燥,又能滋养肺部。
护脾胃:白露后脾胃功能减弱,要少吃生冷食物(如冰饮、凉菜),以免损伤脾胃,可适当吃些温性食物,如南瓜、山药、小米等,健脾养胃。
少辛辣:辛辣食物容易加重秋燥,白露后应减少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避免“火上浇油”。
穿衣:“春捂秋冻”要适度,注意“护脚”
白露后昼夜温差大,早晚天气凉,中午却可能还有些热,因此穿衣要遵循“薄厚适中、及时增减”的原则。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是白露过后,不要再赤膊露腿,以免受凉;同时要注意脚部保暖,晚上睡觉可以穿上袜子,避免寒气从脚底侵入人体,引发感冒、关节不适等问题。
作息:早睡早起,顺应“秋藏”
秋季是“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白露后可以适当提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帮助身体恢复精力;早晨也可以适当早起,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感受秋日的晨光,有助于提升精神状态,增强免疫力。
四、白露诗意:藏在古诗词里的“秋日浪漫”
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用诗句描绘白露的美景,抒发秋日的情思,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与韵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白露,
是秋天写给人间的一首“微凉的诗”。
愿大家在这个白露时节,
既能感受到秋日的清爽,
也能拥有内心的温暖,
不负时光,不负秋意。
运营管理 / 学校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 / 网络、陈怡瑜
排版编辑 / 陈怡瑜
审核 / 王晓春
投稿邮箱:3340826467@qq.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图文©由广东南粤技工学校新媒体中心 编辑整理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加入广东南粤技工学校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