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 | 九九重阳,藏在千年习俗里的温暖与智慧
今日重阳 | 九九重阳,藏在千年习俗里的温暖与智慧
今日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如约而至
这个被《易经》赋予
“阳数之极”寓意的节日
历经千年沉淀
早已从古老的祭祀仪式
演变为融合自然崇拜
生命哲思与人文关怀的
综合性节日
让我们一同揭开重阳节的神秘面纱
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温度
重阳节的核心数字“九”在《易经》中象征“阳”,两九相重即为“重阳”,暗含“长久长寿”的祈愿。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秋收祭祀,古人以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仪式驱邪避灾,祈求五谷丰登。汉代《西京杂记》首次记载了重阳登高、赏菊的习俗,唐代被正式定为官方节日,文人墨客更以诗词赋予其浪漫色彩。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怅惘,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秋思,让重阳节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
古人认为重阳登高可避灾祸,长安人曾竞相攀登大雁塔、乐游原,远眺终南山与皇城盛景。如今这一习俗演变为踏秋赏景,被称为“辞青”,与春日“踏青”遥相呼应。对现代人而言,哪怕只是陪长辈在家附近散步,也是对登高习俗的温情延续。
02茱萸与菊花
王维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让这种有驱虫功效的植物成为重阳符号,关中地区至今仍有互赠茱萸的情谊表达。而菊花则是重阳的“灵魂伴侣”,赏菊、饮菊花酒、食菊花糕自古盛行,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道尽了田园间的节日闲情。
传统重阳糕多为糯米制成,但老人食用易积食。现在的改良版,用小米面、玉米面混合,加入红枣、核桃蒸制,既能补气血,又好消化。在关中地区,娘家人还会给出嫁女送枣糕,取“早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2012年,“老年节”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重阳的敬老内涵获得国家层面认可。
重阳节如同一杯陈年佳酿
既有历史的醇厚
又有时代的清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别忘了停下脚步
仰望高处
更别忘了回头看看
那些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人
愿每一位长辈都能安享秋光
愿每一份思念都能得到回应
重阳安康
岁岁无忧
运营管理 / 学校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 / 人民日报、各网络平台
编辑排版 / 陈怡瑜
审核 / 王晓春
广东南粤技工学校唯一官方公众号
更多校园趣事
欢迎您积极投稿(一经采纳有神秘奖品哦)
投稿邮箱:3340826467@qq.com
图文由©广东南粤技工学校新媒体中心 编辑整理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加入广东南粤技工学校
你“在看”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