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热”防控,从身边做起!——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科普
“两热”防控,从身边做起!——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科普
近期气温攀升、雨水增多,蚊虫进入活跃期,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简称“两热”)也进入高发风险季。这两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一旦感染不仅会让身体承受痛苦,还可能引发校园聚集性传播。今天,我们就来全面科普“两热”知识,教大家如何科学防控,守护自己的健康!
什么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很多人会把“两热”和普通感冒混淆,其实它们是由不同病毒引起、但传播方式相似的传染病,核心传播媒介都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斑蚊”)。
登革热:起病急、症状重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感染后3-14天会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三痛三红”。
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痛感剧烈,常被描述为“断骨样疼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皮肤发红,部分人还会出现皮疹(多分布在躯干和四肢,瘙痒明显)。
多数患者症状较轻,1-2周可康复,但少数人会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出现持续呕吐、呼吸困难、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潜伏期同样为3-14天,初期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发热、头痛、皮疹),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剧烈关节痛——常累及手、脚、膝盖等关节,痛感强烈到影响活动,部分患者关节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好在基孔肯雅热极少发展为重症,多数患者1-2周可逐渐恢复,且不会留下后遗症。
“两热”怎么传播?谁容易中招?
传播途径:只靠“花斑蚊”叮咬
两热”不会通过人与人直接传播(比如说话、握手、共用餐具),唯一传播途径是感染病毒的花斑蚊叮咬。
当蚊子叮咬了感染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约10-14天后,这只蚊子再叮咬健康人,就会把病毒传给对方,完成传播。
需要注意:花斑蚊多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7-9点、傍晚5-7点),喜欢在干净的积水里产卵(比如花盆积水、水桶、废旧轮胎、下水道缝隙等),大家白天外出也要做好防蚊。
易感人群:所有人都可能感染
无论是老人、小孩、孕妇,还是健康的成年人,都没有“天然抵抗力”,被感染的花斑蚊叮咬后都可能发病。
尤其是经常外出的人(比如户外工作者、旅行者)、居住在低楼层或靠近绿化带的人,接触蚊子的机会更多,感染风险也更高。
“两热”防控,从这身边做起!
“两热”没有特效药,也没有专门的疫苗,因此防控的核心是“防蚊、灭蚊、清积水”。从身边这些事情做起!
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1:“只有夏天才会有‘两热’”
错!只要气温在20℃以上、有积水,花斑蚊就能繁殖,因此春末到秋末(4-11月)都是 “两热”高发期,南方温暖地区冬季也可能有病例。
误区2:“发烧后吃退烧药就没事了”
错!“两热”的发热多为持续高热(39-40℃),且伴随明显的关节痛、皮疹,若仅靠退烧药缓解症状,可能延误诊断,甚至因脱水、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出现症状一定要先就医。
误区3:“家里没蚊子,就不用清积水”
错!积水里的幼虫(孑孓)要1-2 周才会变成蚊子,今天不清理的积水,可能10天后就会“孵出”蚊子,清积水要“每天做、长期做”,才能从源头杜绝蚊子。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防控,
从来不是“靠医生、靠学校”就能做好的,
更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
每天清积水,让蚊子“无处产卵”;
出门防叮咬,让病毒“无法近身”;
生病早就医,不让疫情“扩散传播”。
“两热”防控,从你我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健康校园!
运营管理 / 学校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 / 江海区委宣传部、网络
编辑排版 / 陈怡瑜
审核 / 王晓春
投稿邮箱:3340826467@qq.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图文©由广东南粤技工学校新媒体中心 编辑整理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加入广东南粤技工学校
你“在看”我吗?